博客 - 易天光通信
搜索
首页 搜索

  • 一文通晓25G多模光模块:SFP-25G-SR和SFP-25G-ESR的区别
    一文通晓25G多模光模块:SFP-25G-SR和SFP-25G-ESR的区别
    • July 08. 2025

   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,数据中心和网络通信对高速、稳定的数据传输需求与日俱增。25G光模块作为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组件,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。其中,25G多模光模块中的SFP-25G-SR和SFP-25G-ESR是常见的两种类型,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它们的区别。 一、25G多模光模块概述 25G多模光模块主要用于短距离的数据传输,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性价比。它们通常采用多模光纤进行信号传输,适用于数据中心内部设备之间的连接,如交换机、路由器、网络接口卡(NIC)和存储网络设备等。 · SFP-25G-SR光模块采用可热插拔的SFP28封装,工作波长为850nm,是全双工收发一体模块。专为短距离数据传输设计,通常与OM3或OM4多模光纤一起使用,传输距离可达70米至100米,支持DDM功能。 · SFP-25G-ESR同样采用SFP28封装,具备可热插拔的特性,也是全双工收发一体模块。ES...

  • 光模块拉环颜色背后的神秘意义,你知道多少?
    光模块拉环颜色背后的神秘意义,你知道多少?
    • August 05. 2025

    在数据中心的复杂网络世界里,光模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它负责实现电信号与光信号之间的高效转换,确保数据在光纤网络中稳定、高速地传输。而光模块上小小的拉环颜色,看似不起眼,却隐藏着诸多关键信息,下面跟着小易,一起揭开其神秘的面纱。 一、光模块拉环颜色的核心标识作用 光模块拉环颜色并非单纯为了美观,其核心功能是快速标识模块的适用光纤类型、波长及功能,帮助技术人员在无需移除模块的情况下直观判断其类型和应用场景,大幅提升运维效率。 二、拉环颜色区分不同规格光模块 1.单模与多模光纤的基础颜色标识 ①多模光纤模块:拉环颜色为黑色,对应波长850nm,适用于短距离传输(如2km以下)。 ②单模光纤模块: ·蓝色——波长1310nm:常见于中距离传输。 ·紫色——波长1490nm:常见于中距离传输。 ·黄色/绿色——波长1550nm:长距离传输40km及以上通常用黄色;超长距离80km及以上通常用绿色...

  • 10G BiDi SFP+ 光模块SC与LC接口对比分析及部署场景建议
    10G BiDi SFP+ 光模块SC与LC接口对比分析及部署场景建议
    • August 08. 2025

    随着数据中心、企业网络和运营商网络对高速光通信需求的不断提升,10G BiDi SFP+ 光模块因其单纤双向(BiDi)传输特性,凭借节省光纤资源、部署灵活等优势,成为当前主流的短距离光通信解决方案之一。在BiDi光模块中,SC(Subscriber Connector)与 LC(Lucent Connector)作为常见的光纤接口类型,虽然功能相同,但在物理结构、连接方式及部署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。本文将围绕这两类接口的结构特点与适用场景进行深入分析,帮助大家在实际部署中做出更优选择。 一、核心差异:结构与空间效率 1. SC接口 结构形式:采用方形插拔式(Snap-in)接口,具有较大的插芯直径(2.5mm陶瓷插芯)。 尺寸较大:占用较多的空间,不适合高密度布线环境。 兼容性:支持单模光纤,在低密度或早期网络中应用广泛。 2. LC接口 结构形式:使用小型化锁扣式(Latching)接口...

  • 10G 光模块:成本与技术的双向赋能
    10G 光模块:成本与技术的双向赋能
    • August 13. 2025

   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,万兆网络正从高端领域逐渐向大众普及,而10G光模块作为实现高速光纤传输的关键组件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对此,易天光通信的10G光模块采用了最新的主流光芯片技术和封装工艺,实现了更低的功耗和更少的误码率。 一、卓越性能,筑成本优势根基 易天光通信在光通信领域不断深耕,汇聚了一批资深行业人才,配备先进的生产与测试设备,拥有涵盖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服务的完整体系。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,各个环节紧密协作,生产设备与工艺的高效运用,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时间损耗,在满足高速数据传输需求的同时,为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。 二、技术领先,铸就高品质基石 1.先进的光模块技术 无论是长距离传输还是高密度数据中心应用,都能确保数据的稳定、高效传输。例如,10G SFP+可调DWDM光模块具有出色的波长稳定性,支持 100GHz 通道运行,专为 10G DWDM SDH、10GBA...

  • 光模块封装进化史:从“大块头”到“小精灵”的跨越
    光模块封装进化史:从“大块头”到“小精灵”的跨越
    • August 18. 2025

    在5G直播、AI算力、云存储等场景中,数据洪流以每秒数TB的速度奔涌。支撑这场“数据大航海”的幕后英雄,正是光模块——这个将电信号与光信号精准转换的“光通信翻译官”。 而光模块的封装技术,则是决定其性能、成本与适用场景的“基因密码”。从1995年GBIC的“巨无霸”时代,到如今QSFP-DD的“纳米级”集成,光模块封装经历了怎样的技术跃迁? 本文将用通俗语言,带您穿越光模块的封装进化史,并附上封装类型与匹配速率的详细表格。 一、第一代封装(1995-2000年):标准化初探,从“手工作坊”到“工业流水线” 背景:90年代中期,光纤通信进入高速发展期,但光模块市场处于“野蛮生长”状态——不同厂商的模块尺寸、接口、引脚定义各异,导致设备间无法互通。1995年,运营商与设备商联合成立MSA(多源协议)组织,推动光模块标准化,第一代封装技术应运而生。 代表封装: 1、1×9封装: 特点:焊接型设计...

    47

© 版权: 2025 深圳易天光通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.粤ICP备2021018251号-1

支持IPv6网络


向上

留言

留言

    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并想了解更多详细信息,请在此处留言,我们将尽快答复您。

  • #
  • #
  • #